比如德语中的“太阳(Sonne)是阴性的,而月亮(Mond)是阳性”就是最好的佐证。明明太阳应该是我们阳性的概念,而月亮是阴柔的。怎么到了德语里就变成颠倒的了呢?实则是大家对德语最大的一个误解。或者说是在翻译的时候一不小心造成的一种错误的心里暗示。
其实德语中的 Maskulinum, Neutrum 和 Feminium 其实对于更多的是对于词中拼写和发音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中文的“阴阳”释义。
02
中文对比记忆
要说德语中的词性,一部分就是和就是汉语中的偏旁部首做类比。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对符号记忆最多的人群了。汉语使用者需要记忆大量的符号,从形状,到书写方式还有发音。于是中文中有了一个很强大的符号组合原理,叫形声字。即汉字的一半为表声,另一半则为表意,或者是表“性”。
记得一个苗圃和王生相声里的一段话。大致说道——苗圃小时候就调皮捣蛋,什么事都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那么有一次老师说老师说:“这个是三点水,凡是有三点水的字都是和水有关系的。比如说‘河’、‘池’、‘流’。是不是都和水有关系啊?”结果苗圃就问老师:“那“沙漠”和水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哑然……这个虽然说是个笑话,但是却反映了汉语中一个对于事物性质的理解。
其实汉语中把事物分成很多的不同性质。这种思想还是起源于古时候“金木水火土”的物质的组成。我们在记忆和理解一个名词的时候时候,像这样具体的事物。我们可以把他分成各种性质的事物。而字的边旁部首往往是和字的本身意思相对应的。而很多的抽象的事物,则可能和“心”、“文”、“言”这类的基本单元相关。所以我们中国人往往也有读字读半边的习惯。
最近学校里来了一个覃老师。可是刚刚当大家都还不认识这位覃老师的时候,到很多的人都会叫他“谭”老师。当然我也犯了这个错误。所以汉语使用者在对于字发音和意义上的预判,更多的会依赖于部首释义,而另一部分来通音。如果说部首是释义的话,那么可以理解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词性。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个名词实物中的特性。
可以认为是符号和事物性质的一种关联。而中国人的这种植根思维深处的记忆方式也成为了大家在记字的一种方式。比如吝啬的“啬”字。加“土”为墙。加“草”为“蔷”。加“木”则为“樯”。每个部首都赋予了他相应的意思,而且一一对应。这可能就是汉语中的词性吧!
那么德语中的基本单位不可能像汉语那样通过一个符号来产生一个意思,而是通过一些列的符号,其中的字母组合就会是其属性的表象。更多的时候不是以词义作为词性的判断,而是以词中字母的组合来判定词的意思的。一类字母组合往往都是同一种词性,其特性就像是我们的部首一个意思。
比如最简单的-er, -or是代表做某事的“人”或“机器”,像这种意思的还有法语来的“eur”也是“人”的意思。大家可以很简单的举出一些例子——像Arbeiter, Besucher, Kellner, Ingenieur机器的话比如说Computer, Videorekorder等等。这些自然是比较直观,都是阳性的词。
不过我们看到像 -er 这个词尾还有些词不是阳性的像Schwester妹妹是阴性, Fenster 窗是中性,而 Geschwister 兄弟姐妹是复数。同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词里的词尾 -er 其实和我们说的做某种事的人或者机器的意思不相符的,所以也有不同的词性也就很正常了。
03
巧记规律,快速记忆
这些规律其实大家在网上一查或者是词汇书上一查都会一目了然。比如阳性的词尾。
属于阳性名词的:
1. 大多数以-er结尾的表示人或机械的名词,如Arbeiter, Fernseher。
2. 几乎所有表示星期,日,月,四季,方位,自然现象(风,雨,雪,雾)Mittwoch, Tag, Juni, Osten, Nebel。
3. 大多数以-en, -ig, -ich结尾的名词,如Boden, Honig, Stich。
4. 几乎所有动词词干形式的词,如Kauf, Gang。例外:Fahrt, Arbeit ...
5. 以下词尾:
大多 -or, 如der Autor
大多 -and/ant 如Doktorand, Praktikant (实习生)
表示人的后缀 -ent 如der Student
-ismus 如der Idealismus (理想主义)
所有非外来词的 -ling 如 der Schmetterling (蝴蝶)
大多 -us 如Bonus (红利),Virus*
所有表示人和工具的法语词尾-eur,如Friseur。
我在知乎上有些笔者做的解释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很多时候还是从语法书上搬过来的,而这种思维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部首思维的一种延伸。但是事实生活中德语词却没有那么多明显的表征性的词尾。这里其实需要大家对于强音和弱音有一定的理解。
04
强音、弱音和词性的关系
就拿-er结尾来看,在德语中和它的词尾结构有-e和-el。那么在这-e是一个弱音,这种弱音结尾的词十有八九是阴性的,这应该也是大家掌握的第一个表征性的词尾。
但是也有一些-e结尾的阳性词,这些词就称之为阳性弱变化,这里的“弱”其实指的就是发音的弱。因为阳性词的词尾一般都是由辅音结尾的,形成一个闭合的音节。这种发音一般可以认为是强音。而阴性的原生词则正好相反。
这里-el则会有些特别。会有阳性,也有中性和阴性。
例如:
另外-ch这个发音在德语里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大家知道-ch在a, o, u, au之后是发[x]的音,这种是在德语里的一种强音。他的词性表现就会是阳性或者是中性。而在其他音节后读[ç]相对[x]是一个弱音。我们可以来看一些词性的表现。
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德语中,大多数的发音都在发生强弱的一种转换。阳性或者中性名词在变化的过程中在进行一次发音的弱化。而以开口音结尾的这些阴性名词在词尾添加-n之后,形成发音的强化。
这种强弱的转换在-ch的发音转化的过程中显得格外的明显。所以在整个德语的词性和复数中对于开闭口音和强弱音中进行转换。即使是相同的词尾-el对于阴性来说则视为弱音,加n来不强。如果是阳性则保持原形词尾,中性更多的是加-e。
这种强弱音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语音体系中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或者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去感受德语中的开闭口或者强弱音。所以看似无序的其实是和发音息息相关的。
05
外来词的词性
另外这里可能还有一些点会让人摸不准路数。德语中会有一些拉丁语族中来的外来词。
比如像Pizza, Cola, Siesta这种外来词他是a为词尾会这些是明显的外来语中的阴性词,会继续使用原有语言的词性。
不过也有很多a结尾的本土词也会是中性的,比如说Thema,Klima这种都是中性的。
还有一些病症的词来自于古希腊语的也会是中性的比如Rheuma, Phlegma这些词都是中性。
而像Rekoder, Projektor这种的就是阳性,它们某种程度上和德语融合了。所以会以德语的词尾为准。
06
巧记词性Tipps
说了那么多,德语的词性确实不是件容易搞懂的东西。这需要对德语有逐步的积累。
1. 比如平时能够多读多说,用感性的方式来记住那些最基本的词性。比如有的同学使用背单词的软件,使用单词卡片,或者在家里面用便条为物品贴上名称,强化记忆。
2. 需要自己对学过的词汇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形成一些适合自己记忆的理论。
3. 多记忆一些固定的表达,这种有语境的表达也会让你摆脱词性记忆的困难。
4. 对一样物体尽可能的去做相关的联想或者细化的去表述一样物体,形成画面感能够大幅提高你对词的记忆效率。切忌不要无序的去死记硬背。
总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连四声这么没有道理的东西都可以记得住。词性只是三个,我们只要找好方法一定可以克服这个困难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欧那德语官方微信公众号:【欧那德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